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奉先街道办达仁巷内,坐落着几栋保存较为完好的关中典型四进式民居建筑,其中的一栋便是蒲城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清代爱国名相王鼎的故居,现在的王鼎纪念馆,也是渭南市精心打造的廉政文化“一轴四点”工程之一。

纪念馆占地约106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关中典型四进式民居。院中塑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神态逼真,形象伟岸。馆内六个展室分别从王鼎的仕宦生涯、显赫政绩、尸谏成仁、德染亲邻、文化成就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一生成就。其中还展出有道光帝御赐寿匾、王鼎为叔母所制木匾、碑石、墓志、石鼓等30余件珍贵文物。
近年来,纪念馆不断挖掘历史人物廉政事迹,拓展廉政文化内涵,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接待参观者达110余万人次。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和“市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称号。

王鼎,字定九,号省厓,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终年75岁。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居官清廉,做事认真,曾改革河务、盐政、秉公执法、平反冤狱,刚正不阿,颇有政绩,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堪称“国之重臣”。

王鼎廉政故事,纪念馆从谢绝举荐、江西选贤、整饬吏治、王沆回乡、黄河治水、尸谏救国、翰林清贵等板块对王鼎的廉政事迹进行了挖掘提升,力求把政德融化于心,把廉洁内化于行,把家风教化于众。馆内的一副对联:“爱民深似海,生达仁,死成仁,宁抛性命违王命;遗字重如山,林兴国,穆误国,不屑功名得鼎名。”高度概括了王鼎的一生,他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廉洁品质,风骨节气,足以映照千秋,启悟今人。

王鼎家风家训,从王鼎《训子诗》《持家四要》再到《千里捎书》的故事等实物展示中,让参观者感受到家风是融化在家庭血脉中的气质,是沉淀在家庭骨髓里的品格,并从思想深处筑牢廉脉根基,把廉政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展现,形成多层面的道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