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一部《西迁人》的出版,再次引起人们对“西迁人”和“西迁精神”的极大关注。这部近期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陕西人民出版社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好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专门约请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冷梦女士创作的一部精品力作。
老教授致信总书记,建议弘扬奉献报国精神
这部作品出版的背景是,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老教授们在给总书记的信中说:“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西安交大为历史而生,为民族而生。”“学校大力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打造拉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高地。”“我们建议,在全国教育和科技战线中开展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奉献报国精神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更大作用。” 老教授们在信中还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做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伊始,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使得62年前交大西迁和由此形成的“西迁精神”在时隔62年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也迅速引起以出版主旋律图书见长的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联系西安交大、落实作者,并很快将《西迁人》选题列入图书出版计划。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既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在主旋律图书的出版上不断开拓进取的又一次体现,承载着陕西人民出版社持续不断地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也是作家冷梦用纪实文学的表现形式,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人物描写,把“西迁人”身上所体现的以“爱国奉献、无怨无悔”为主要内涵的“西迁精神”的感人故事告诉给广大读者的一部精品力作,承载着一个作家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感。
查阅大量历史档案,采访“西迁精神”传承人
冷梦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创作经历、许多人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报告文学作家。早年,她以一部长篇传记文学《百战将星 肖永银》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由此奠定了她在纪实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后数十年,她又陆续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天国葬礼》《特别谍案》《西榴城》,长篇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浐灞手记》《黄河大移民》,作品专集《陕西四才女 冷梦》等600余万字文学作品。作品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图书奖及美学论文、论著奖等多个奖项。
为了创作好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2018年冬天,她冒着严寒,每天奔波在西安交大校园里,历时一个多月,收集了大量文字资料,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采访了数十位“西迁精神”的传承人。为了配合冷梦的创作,除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几位编辑轮番陪同采访外,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委托校史中心,专门派了两位年轻教师,协助冷梦查阅资料,陪同采访,做了大量工作。在一个多月的采访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老教授们和年轻教师,冷梦每天都被他们和他们前辈们的故事感动着,不断感受着交大西迁和西迁后62年岁月里,交大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国家需要,义无反顾、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受着由于他们而形成的“西迁精神”强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和时代价值。
作品通过西迁故事,讴歌“西迁精神”
在这部作品中,冷梦的笔触既充满温度富于激情,又客观冷静不失理性。在西迁的历史叙事中,她在第一章“呼唤:从黄浦江畔到古城西安”中,客观分析了西迁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加快工业化、建设大西北的战略需要;实事求是地描写了西迁从决策到最终成功的历史过程,包括其中的一波三折和周总理、各级领导、老教授们对西迁成功发挥的重要作用;生动再现了62年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数千名交大师生以知识报国、科学报国为己任,胸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崇高理想,告别繁华的大上海,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从黄浦江畔,西迁到古城西安的感人画卷;表现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的家国情怀;诠释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祖国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安家的地方”“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使命担当。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冷梦通过“激情:共和国初年的学子们”“如歌:我的岁月无怨无悔”“大西北故事:往事并不遥远”“薪火:我的心搁在了这里”四章,从爱情与理想、家庭与事业、个人荣辱与使命担当等层面,多视角、大跨度、大篇幅地生动描写了以原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西迁老教授钟兆琳、朱继洲、周惠久、史维祥等为代表的众多西迁人物以及他们的衣钵传承人,62年来,克服了物质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在偏僻的黄土地上,扎根大西北,在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讴歌了“西迁人”身上所体现出的“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弘扬传统”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最终凝结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光明日报》把“西迁精神”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并列,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是对“西迁精神”的高度定位。
在最后一章“前行:改革创新奋进新时代”中,冷梦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历史证明,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交大西迁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在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交大年轻一代在“西迁精神”的沐浴下,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和建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契机,正在续写西安交大新的更大辉煌。
“感恩”“红色”文化基因成就西迁壮举
作品除了通过西迁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交大西迁,特别是西迁60多年来,西安交大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外,还特别提到交大多年来形成的感恩文化和感恩基因、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对交大西迁成功和后来西安交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书中写道:“如果要深究交大西迁成功背后的原因的话,或许正是这两种文化和基因成就了当年交通大学成功西迁的壮举。也正是这两种强大的文化和基因,让交大这棵大树在经历了别人看来伤筋动骨的大迁徙之后的60多年,不仅没有‘死掉’,而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硕果累累。”这两种文化和基因,加上“起点高、厚基础、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构成了交大西迁成功和西安交大后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
本书所写的“西迁人”的感人故事虽然发生在西安交大,但“西迁人”所代表的不只是当年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和他们的衣钵传承人,“西迁精神”也不是西安交大独有的。事实上,正像书中写到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到70年代,这种‘西迁’,即往西北和西部迁移一些大型工矿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迁徙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在‘一五’期间,在西安的西南郊以及东郊分别崛起了一座电子城和一座纺织城,一批军工企业在此落户。同时,由中央部署,要加强西安的高等教育,西迁了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等院校。”而随同这些工矿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西迁来的众多知识分子,同样是“西迁人”,是“西迁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冷梦在本书的引言中写道:“我要为西迁留一部精神史,为交大留一部精神史,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一部精神史。”书的封面上也赫然写下了“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史”这样一句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话。而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广大知识分子仍然需要不断传承和弘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不忘初心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智慧和力量。(秦风网 朱小平)(作者为本书责任编辑、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